宋儒称与天地万物一体为仁,说仁是一个生意,但陈来先生并不认可,认为仁代表指向他人的爱。
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的话[82]。但是,中国的生态哲学要进入现代社会,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作用,就必须实现‘现代的转换,这也是毫无疑问的。
因此,他在评论海德格尔和老子的存在论时指出人与‘自然的关系是内在的,不是外在的[28]。我们不能、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农业社会,过一种古代田园式的生活。往上说,情感是具有形上学本体论意义的超越情感。1994年,则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心灵哲学概念[39]。熊十力中国哲学本位论的立场,并不是故步自封、缺乏开放意识,而是体认到中国哲学在人生价值和天人关系问题上,对现代人类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[65]。
前者把人看成是‘理性的动物,心灵的根本特征在于理智能力,而其功能则在于认识世界。[11] 蒙培元:《孔子的知、情合一说》,2000年5月27日在台湾华梵大学第四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的演讲。往上说,情感是具有形上学本体论意义的超越情感。
1994年,则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心灵哲学概念[39]。熊十力中国哲学本位论的立场,并不是故步自封、缺乏开放意识,而是体认到中国哲学在人生价值和天人关系问题上,对现代人类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[65]。前者把人看成是‘理性的动物,心灵的根本特征在于理智能力,而其功能则在于认识世界。[11] 蒙培元:《孔子的知、情合一说》,2000年5月27日在台湾华梵大学第四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的演讲。
[72]这种生态儒学乃是中国生态哲学思想传统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总之,性不可‘言,亦不可‘见,若要言性见性,只能从性之‘发与性之‘用上见,也就是只能从情上见,因为性是通过情而实现的,由情而证明其存在的。
因此,在世界‘一体化的进程中,儒学研究只能在开放的意识下进行[51]。……就性之作为性而言,只能在人的生命出现之后,而且只能从人的生命活动,特别是情感活动而得到说明。这其中,有‘存在层面的问题,有本体论的问题。王夫之对近代科学方法……以积极开放的心态,敢于吸收进来,用以改造和发展传统的认识方法[63]。
[22] 蒙培元:《中国哲学中的情感问题》,2000年5月在台湾某大学发表的演讲。……所谓‘生态美学,是指人在与自然的和谐中能体会到生命愉快与乐趣,享受到自然之美。[13] 为此,他发表了一系列论著,特别是论文《李退溪的情感哲学》(1988年)、《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》(1994年)、《中国的情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》(1995年)、《中国哲学中的情感问题》(2000年)、《漫谈情感哲学》(2001年)、《情感与理性》(2001年)、《中国情感哲学的现代发展》(2002年)、《人是情感的存在——儒家哲学再阐释》(2003年)、《理性与情感——重读〈贞元六书〉〈南渡集〉》(2007年)、《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》(2008年)、《情感与自由——蒙培元先生访谈录》(2017年)。人对自然界的山水、草木、飞禽、走兽有一种出自生命的关怀,而不是为了满足欲望而去控制、统治、占有、主宰,这样才能得到人生的乐趣。
[69] 蒙培元:《从栗谷的仁学看儒学与现代性的问题》,《新视野》2002年第1期。消解掉主体性,获得‘内外合一‘天人合一的境界,冯友兰采用的正是情感的进路。
[46](三)心灵开放论蒙培元心灵哲学的宗旨,是保持一颗开放的心灵。蒙培元作为冯友兰的嫡传,遵循了这个师承的传统:其照着讲是从宋明理学研究入手,代表作《理学的演变》(1984年)《理学范畴系统》(1989年)《朱熹哲学十论》(2010年),扩展到整个中国哲学研究,代表作《中国心性论》(1990年)。
但这所谓‘自我作主,不是为了主宰自然界以显示人的优越,而是为了完成自然界赋予我们的使命,以‘生理之仁关爱人类和万物,关爱一切生命,实现人与自然界的生命和谐[69]。[39] 蒙培元:《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》,《学术论丛》1994年第1期。蒙培元提出:中国的心灵哲学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哲学。蒙培元在其数十年的研究工作中(从1980年的论文《论王夫之的真理观》[②],到2017年的访谈《情感与自由》[③]),不仅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力重新梳理了儒家哲学史、中国哲学史,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洞见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情感哲学(学界称为情感儒学),包括其中涵摄的次级理论心灵哲学和生态儒学[④]。……这种出于生命情感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功利目的的‘爱物思想,是儒家独有的生态哲学[83]。[78] 蒙培元:《中国哲学的特征》,超星慕课讲座视频,2009年。
[86] 蒙培元:《〈中庸〉的参赞化育说》,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02年第5期。[29] 蒙培元:《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——从朱子对存在与价值问题的解决看中西哲学之异同》,《泉州师范学院学报》2005年第1期。
[44] 蒙培元:《心灵与境界——朱熹哲学再探讨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》1993年第1期。所谓‘真情,就是发自内心的最原始最真实的自然情感。
任何价值哲学都离不开主体的情感因素,包括真理价值与科学价值。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提出‘人与天一命题的著名哲学家,为中国的‘天人合一说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[64] 蒙培元: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,第401页。最重要的是,仁的德性决不限于人间性,而是扩充、延伸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之中,因而是一种深层的生态哲学。因此,蒙培元指出:从存在论上说,儒家无不承认人的生命(包括心性)皆来源于天,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[30]。但是,我们能够,而且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[88]。
[30] 蒙培元:《儒学是宗教吗》,《孔子研究》2002年第2期。[25] 蒙培元:《主体思维》,《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》第一章,蒙培元主编,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。
蒙培元说:我们发现,中国哲学是深层次的生态哲学。决不能将其归结为理性主义认识论。
冯友兰打破了文化保守主义,以开放的心胸面对时代课题,通过中西哲学互相解释、互相沟通,建立新的中国哲学[64]。冯先生是理性主义者,他认为,精神境界主要是认识而认识以理智认识为主,但又不仅仅是认识,还要有情感体验。
这就是说,蒙培元所说的情感的存在,不仅指人的存在,而且指宇宙的存在、天地万物的存在。这里所说的‘哲学问题,不是指哲学中的某一个问题,或哲学中的一个分支(比如美学或伦理学),而是指哲学的核心问题或整个哲学的问题。人类同情心是一种伟大的情感,将这种情感施之于自然界,作为仁的实现,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贡献。[21]但蒙培元并不否认感性情感、心理情感、自然情感,而是极为重视生活经验中的这种真情实感。
伴随着中国社会自身的现代性转化,包括儒家哲学在内的中国哲学也在发生不同程度的现代性转化:这个历史进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近代,甚至追溯到明清之际,乃至有学者追溯到西学东渐之前的唐宋变革时期。[37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第144、77页。
[60] 蒙培元:《自由与自然——庄子的心灵境界说》,载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10辑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。因此,他的情感论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存在论。
[46] 蒙培元: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,第66、12、63、72页。[88] 蒙培元:《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》,《新视野》2002年第6期。